沿甘肃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行至玉门地界,便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风力发电机组成的白色“风机森林”,顺着公路两旁的戈壁滩向远方蔓延。
远看,风机“亭亭玉立”、悠然转动,为粗粝的戈壁平添几分诗意。近看,风机都是庞然大物,叶片长四五十米,塔筒高六七十米,让雄浑的大漠更显厚重。
诗意与厚重,共同造就这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这里,不息的风能转化为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源源不竭的清洁动力。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
“双碳”目标下,神州大地勾勒出“风光”无限的新景象:大漠深处,光伏板铺展成一片“蓝色海洋”,与连绵的金色沙丘交相辉映;川西高原,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如火如荼,为从高原奔涌而下的水电打造跨区域流动的“高速公路”;沿海滩涂,海上风电场的白色风塔正挥动“臂膀”,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力……
“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我国青绿聚宝、点“碳”成金,更多壮美的画卷正在绘就,更多动人的篇章正在起笔。
打开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碳管理信息系统,一张“碳地图”汇聚了各个生产基地、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实现“看碳、管碳、减碳”全流程监控。
走进该企业园区,一排排光伏板鳞次栉比,霞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一年能发电4500万千瓦时,可减少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除了采用绿色能源,我们还会采购绿色电力,去年就买了8亿千瓦时。”该企业低碳节能技术首席专家易祥说。
“我们已在区域碳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减碳和碳交易经验。”易祥介绍,如今企业有了盈余的碳配额,通过市场交易还获得不少资金收入。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从碳配额“买家”变成“卖家”,这背后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污降碳的生动实践。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便确定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7地为首批碳交易试点省市。
碳交易,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让有效减排企业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超标排放的企业则需购买配额,由此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自此,二氧化碳有了“身价”,碳排放权成为商品。
经过10年探索,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全国碳市场除了原有的2200多家火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外,新增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3个碳排放大户、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将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除二氧化碳外,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等温室气体也被纳入监管范围。
顶着蒙蒙细雨,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村民黄伟卿扛着铁锹、拎着树苗,在山林间忙碌。
“阴雨天最适合植树,空气湿度高、土壤墒情好,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树苗成活率高。”黄伟卿说,种树不仅有务工收入,“卖空气”还能有碳汇收入,靠着家里承包的200多亩林地每年能赚2万多元。
空气还能卖钱?黄伟卿以前怎么都不相信,经过林业科技人员的多番讲解,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种树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种树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就储存下大量碳汇,可以交易给有需要的单位。
2024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这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个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等项目发展,以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共同为减排贡献力量。
铜鼓县有200多万亩林地,通过碳汇等手段变现生态资源,当地许多村民像黄伟卿ag真人官方 ag真人官网一样,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两个市场通过碳抵消机制互补衔接,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市场体系,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毛乌素沙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西光伏基地的蓝色光伏板阵列开始汲取能量,远处的大型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
牧民乌力吉骑着摩托穿过这片“蓝色牧场”,羊群正在光伏板下啃食改良后的耐旱牧草。“几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的荒滩,现在光伏板发电,板下养羊,羊粪回田,这叫什么?”他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这叫太阳给我们发工资。”
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鄂尔多斯,曾以“煤海”著称的资源型城市,正通过加快推进企业降碳减污和升级改造,探寻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的蝶变。
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企业绿电直接使用比例近70%……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光伏、锂电、储能等零碳产业蓬勃发展,零碳工厂、零碳建筑、零碳市政工程、零碳交通等场景加速落地。
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零碳产业园项目落地鄂尔多斯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测算,该市具有开发价值的风能资源储量达5000万千瓦以上。“零碳产业园把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盖志毅说。
在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中控中心,透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看到上游光伏企业产出的废水,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过程,最终产出清澈的再生水,回用率达95%。
这个项目基本解决了园区内多家新能源企业工业生产用水需求,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剩余的浓盐水通过蒸发结晶工艺处理,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工业盐,能够二次销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高伟说。
近年来,该产业园不断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集风能、光伏、光热、氢能、储能、新能源重卡等为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条,将绿色能源用来生产零碳产品,推动零碳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据悉,工业园区对区域内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日益加大,而园区的生产活动往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当下,我国能耗双控加速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在工业园区率先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相当于啃下“最硬的骨头”。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从青海首个“零碳乡村”借“光”生金,到长江流域首个“零碳岛”正式投运;从江苏常州打造“会呼吸、能思考”的绿色低碳智慧园区,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建成风光储一体化“低碳码头”,绿色低碳理念在越来越多地方成为可见可感的生动实践。
微风徐徐,乌力吉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草滩小憩,“过去躺在沙子地里休息,睁眼就是一脸沙,现在躺在绿草地上,日子美得很呐!”
一早,上海市民杨女士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在路边“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开启她一天的低碳生活,在个人“碳账本”上持续累积碳减排量。
骑行几分钟后,她来到浦东新场地铁站,随即用支付宝乘车码扫码进站。大约1小时后,她抵达静安汉中路地铁站。
“我一天通勤距离近80公里,可积攒6000余克的碳减排量。”杨女士在手机上打开上海碳普惠平台,算了一笔账: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可减少97克二氧化碳排放;每乘坐一次地面公交,可减少422克二氧化碳排放;每骑行一公里,可减少98克二氧化碳排放。1克减排量可兑换1个碳积分。
今年6月,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用户在平台开通个人专属碳账户后,可授权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减排场景,平台会自动记录绿色出行等行为并累积碳积分,积分可在平台商城兑换数字人民币、商品优惠券等。刷码、出站、看积分……对最早一批参与使用上海碳普惠平台的杨女士来说,通勤后打开个人碳账户查看碳积分已成为新习惯。
绿色低碳理念不仅贯穿于经济全领域、生产全过程,也融入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正成为全民新风尚。
上海市徐汇区乐山六七村小区,居民刘女士对新投用的智能化垃圾箱房连连称赞,“一靠近,投放口便会自动打开,旁边就是洗手池。”《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年来,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渭源县商业街,火锅店店主马有利忙里忙外,心情却很轻松:“大家吃得好,也不浪费,一晚上厨余垃圾只盛几个小盆,服务员很快就收拾好了。”环顾店内,“一米一粟得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条幅格外醒目。节约新“食尚”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成为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识。
放眼全国,从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到自觉加入光盘行动,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一级能效”绿色家电销售火热,从提倡共享经济到鼓励二手交易,在碳普惠机制激励下,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添砖加瓦。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节能,被称为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之外的“第五能源”。节约一度电、爱惜一粒粮、步行一公里,如果说一个人的节能是涓涓细流,那么千千万万人的节能就是滔滔江河。挖掘绿色“富矿”,更多新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