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围绕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新能源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旨在提升新能源发展自主性,增强新能源市场竞争力,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
《指导意见》是应对新时期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前瞻指导“十五五”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引领性文件,将拓宽新能源与产业耦合发展新空间,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速千行百业绿色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成为电量实质性的增量主体,实现了大规模跃升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1.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对全国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升至18.5%[1]。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7.0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今年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合计达1.73万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22.3%[2]。
但随着新能源规模越来越大、电量占比越来越高,新能源发展也遇到了系统消纳压力加大、国土空间等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利用率降至95%以下,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弃风弃光范围由“三北”地区扩散至中东部地区,弃电月度分布也更加广泛,非供暖期弃电占比持续上升。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力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增强,山东、内蒙古等多地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出现负电价现象,蒙西地区2025年上半年电力现货出清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40%以上,新能源面临收益不确定性增大、议价能力偏弱等问题挑战[3]。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转变新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行模式,实现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的转变。
而且当前内外部发展形势对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从内部来看,“十五五”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决胜期,我国工业、建筑、交通等消费侧碳排放占比超过一半,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巨大。国家已针对有色、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提出一系列绿色低碳转型硬性约束,明确了数据中心、电解铝等细分领域绿电消费最低比例要求。从外部来看,国际碳关税、碳壁垒持续升级并向全产业链延伸,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已成为产业自身提升绿色竞争力、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3]。
事实上,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针对不同场景相继出台了《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同样强调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结合区域特色推进落地。以算电融合场景为例,今年4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算电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7年,在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攀枝花等区域,有序依规实现算力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建成富有四川特色的“绿电+算力”融合发展项目[4]。
在政策持续赋能下,新能源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以交通行业中的高速公路为例,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开展交能融合探索实践,“光伏+高速公路”等新兴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利用高速公路沿线的边坡、服务区等土地资源布置太阳能光伏组件,实现光伏发电、储能,为高速公路运行、新能源汽车提供用能保障。而且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区域、分拨中心等建设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此外,还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等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以及原省界收费站用地、边坡、隧道出入口、隔离带、互通立交、匝道圈中的土地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项目。
今年4月底,广西首个全路域全场景交能融合项目——大塘至浦北段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全线并网发电。该项目充分盘活了沿线服务区车棚及屋面、边坡等闲置用地,建设分布式光伏45.41兆瓦峰值[5]。早在2023年7月,新疆S21阿乌高速公路克拉美丽服务区自洽能源系统建成,作为我国首个沙漠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能源自洽示范工程,采用了“光伏+双储能”架构,在服务区东西两侧路基边坡建设了600.6kWp分布式光伏,配置了磷酸铁锂和铅碳电池两套储能系统,实现了在电网失效条件下6h自洽供电能力。工程每年可为克拉美丽服务区提供绿电71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燃煤285吨,减排二氧化碳633吨、减排二氧化硫21吨、减排氮氧化物11吨、减排粉尘污染193吨[6]。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全国各地公路建设中不胜枚举。不难想象,在各行各业加速向绿色化转型过程中,新能源集成融合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指导意见》明确,加快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大力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其中:
提升新能源多品种互补开发水平。优化“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电源结构和储能配置比例,因地制宜建设光热发电等调节性电源,合理控制新建基地煤电装机需求,鼓励以熔盐储热耦合调峰、就地制绿氨掺烧等方式,提高新能源与煤电深度协同水平,提升基地绿电电量占比;支持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光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的支撑调节作用,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发挥水电转动惯量大、启停快速和调节精准特性,积极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探索建设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为调节电源,带动周边风光大规模高质量开发的新型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系统调节支撑需求,推进省内集中式新能源项目风光气储等互补开发。
强化新能源开发空间集约复合利用。加强“沙戈荒”、水风光等新能源大基地集约化选址,引导各类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开展风光同场建设,实现场区空间、输变电设施、调节能力等集约共用。有序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改造升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鼓励矿区依托闲置土地、塌陷区等资源,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集约化布置送出海缆廊道和登陆点,鼓励共享送出通道。探索推动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与各类海洋活动共用基础设施,提升海域空间立体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应用水平与空间集聚效能,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制造基地,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构建集成融合式新能源产业体系。推进全链条绿色制造,推动新能源原材料开采加工、关键零部件制造及产品生产流程的绿色化改造。支持新能源为主的产业园区应用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等新业态以及绿证绿电交易等形式,构建多能互补、高度自给的低碳零碳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更高比例“以绿制(造)绿”。
着力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加强电制氢宽范围快速动态运行、多电解槽联合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电解槽技术性能,提高电解水制氢调节范围、响应速度和精度,更好适应新能源波动特性。优化风光配比,合理配置储电、储氢设施,研发新能源发电与制氢储氢设施、用氢负荷的一体化自适应自调节系统,提升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优化控制水平和自平衡能力。推动新能源弱并网、离网制氢模式发展[7]。
从“左右集成”“上下集成”“前后集成”三个维度,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孤立、分散的开发模式,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发展范式。
新能源的“左右集成”是指将不同类型的能源品种进行互补开发,以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例如,将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利用太阳能在白天的高峰发电能力和风能在夜间或阴天的发电优势,形成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这种互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还能有效解决单一能源品种因自然条件限制而产生的间歇性问题。
此外,还可以探索将水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进行深度整合。例如,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水力发电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为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发电提供支撑,实现多种能源的协同运行。这种多能源品种的互补开发,能够显著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下集成”强调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到项目建设、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一体化融合。在上游,加强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例如,通过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性能风力发电机等关键设备,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
在中游,推动新能源项目的规模化建设,优化项目布局,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一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风光互补电站,实现资源的集中开发和利用。在下游,加强新能源的运维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前后集成”是指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环节的协同优化,通过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实时匹配。例如,在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和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结合储能系统,实现能源的就地生产与就地消纳。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协同模式,不仅能够减少能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通过发展虚拟电厂等新型能源管理模式,将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调度,实现能源的灵活调配和高效利用。例如,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虚拟电厂的调度,将分布式能源的多余电力输送到电网,缓解电网压力;在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网的富余电力为分布式能源的储能系统充电。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协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推动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
结合“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促进“电力网”与“算力网”双网融合。在制造业基础扎实地区,加快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新促新”的产业生态。
结合“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的协同规划,促进“电力网”与“算力网”的双网融合。在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建设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为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新能源基地与数据中心的直接连接,减少电力传输损耗。
例如,在内蒙古、甘肃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配套建设数据中心,形成“能源—算力”一体化的产业布局。这种协同规划模式,不仅ag真人中国官方 ag真人入口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还能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实现能源与算力的协同发展。
在制造业基础扎实的地区,加快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形成“以新促新”的产业生态。例如,在江苏、广东等地,利用当地的制造业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光伏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推动新能源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通过与电池材料、电机制造等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新能源在供热供暖、制氢(氨醇)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氢、热系统与电力系统互补特性好、存储设施边际成本低等优势,降低对大电网的依赖程度。
推动新能源在供热供暖领域的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产生的余热,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清洁、高效的供热服务。例如,在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供热系统,结合储能设备,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供热成本,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推动新能源在制氢(氨醇)领域的应用,利用新能源发电产生的电力,通过电解水等方式制取氢气。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化工等领域。例如,在一些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制氢工厂,利用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燃料。
推动新能源与氨醇生产相结合,利用氢气合成氨或醇类燃料,进一步拓展新能源的应用领域。这种多元化非电利用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氢、热系统与电力系统的互补特性,降低新能源对大电网的依赖水平,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积极采用先进构网型技术,推进新能源多品种协同联合优化控制,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
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新能源发电的功率进行精准预测。例如,利用气象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新能源001258)发电功率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精准的功率预测,能够有效优化电网调度,减少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的冲击。
积极采用先进构网型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并网性能。例如,通过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使新能源发电设备具备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和阻尼特性,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实现新能源的远距离、大容量输送。
推进新能源多品种协同联合优化控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多种新能源的协同运行。例如,在风光互补电站中,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时的风速和光照条件,优化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功率,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这种协同联合优化控制,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使新能源电站具备更好的并网性能和调节能力。例如,在新能源电站中配置储能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通过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少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电网的接纳能力。这种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占比,推动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例如,在钢铁、化工等高能耗传统产业中,引入新能源技术,如分布式光伏发电、余热回收利用等,能够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例如,在制造业中,利用新能源供电的智能工厂,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的协同规划,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的协同布局和集群发展。例如,在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不仅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稳定的电力供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新材料领域,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了高性能电池材料、光伏材料等的研发和生产。例如,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例如,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制造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技术,推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也受益于新能源的发展。例如,利用新能源发电的余热进行供热供暖,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通过这种协同布局和集群发展,能够形成“以新促新”的产业生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
推动新能源在供热供暖、制氢(氨醇)等领域的应用,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例如,在供热供暖领域,开发高效的太阳能集热器和热泵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新能源供热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制氢领域,研发高效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和储氢材料,是实现新能源制氢的关键。
新能源在氨醇生产中的应用也需要技术创新。例如,开发高效的催化剂和反应器,能够提高新能源制氨、制醇的效率和经济性。
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采用先进构网型技术等,为新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气象数据和设备运行数据,开发高精度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模型,能够显著提高电网调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构网型技术方面,研发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能够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并网性能。例如,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能够使新能源发电设备具备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和阻尼特性,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则能够实现新能源的远距离、大容量输送。
鼓励新能源与配建储能一体化调用,探索新能源与其他电源在一定条件下实质性联营,整体制定参与市场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在新能源项目中配置储能系统,能够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减少间歇性和波动性。通过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新能源项目能够更好地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高市场竞争力。
探索新能源与其他电源的实质性联营,能够实现多种能源的协同运行。例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联合优化调度,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
新能源一体化聚合运营、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等,为新能源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将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调度,形成一个虚拟的发电单元。虚拟电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电网调度指令,灵活调整发电功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新能源一体化聚合运营模式能够提高新能源项目的整体效益。例如,通过整合多个新能源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降低运营成本。这种一体化聚合运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新能源项目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新能源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