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滑冰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疾驰而过,几乎没有阻力。这是因为冰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液态水,可以起到润滑作用。不过,摩擦力尽管很小但仍然存在,滑冰者最终还是会停下来。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无摩擦的冰”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王恩哥院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国产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发现了二维冰在石墨烯表面上的超润滑行为,澄清了低维受限条件下超快水传输特性的根源。相关成果6月14日发表于《科学》。
“超润滑常见于非公度的刚性晶体界面,因此,能在相对柔性的二维冰体系中发现超润滑现象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原子尺度受限体系中的水很可能形成了类似于冰的有序结构,并表现出超润滑特性,这或许就是这些体系中超快水输运的起源。”王恩哥表示,这一机制将推动纳米流体工程和纳米摩擦学的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液体在固体表面流动时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与宏观世界中水的输运不同,在微观世界里,当水通道的尺寸小到几纳米甚至亚纳米时,会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纳米流体器件中,当水分子与石墨烯表面相遇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滑冰场。
这些水分子在石墨烯表面滑行自如,摩擦力几乎为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无摩擦输运特性,即超润滑性。然而,水是如何实现超润滑的?受限体系中水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石墨烯之父”Andre Geim在2018年一次分子尺度水科学会议上提出的这些问题,引发了江颖的思考。
此外,科学家发现,当使用不同材料制造纳米流体器件时,水在这些器件中的输运性质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例如,尽管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但水在石墨烯纳米通道中的透过率比在氮化硼纳米通道中的大一到两个数量级。然而,理论预测这两个体系的摩擦力差异是三到五倍。
由于直接测量受限水的结构和摩擦力面临巨大挑战,这些谜团仍然悬而未决。经过6年探索,江颖团队终于有了结果。
考虑到低维纳米通道内的水往往呈现出类冰的结构,为了深入探究超润滑机理,江颖团队利用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这一“神奇的眼睛”,直接看到了石墨烯和氮化硼表面上二维冰的原子结构。结果表明,这两种表面上的二维冰都呈现出双层互锁的六方冰相,这种二维冰相与表面之间形成了很弱的范德华相互作用。
借助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针尖,研究人员能够精确移动单个原子或分子,甚至测量出原子级别的摩擦力。然而,在面对大面积且脆弱的二维冰时,想要实现稳定而精准的操控和摩擦力测量并非易事。
研究团队通过反复的实验尝试,制备出一种特殊形状的针尖,可对二维冰岛进行非破坏式的操纵。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理论模拟,我们发展了一种新方法,通过测量针尖与冰岛的相互作用能,可以推算出二维冰岛与衬底之间本征的摩擦力。”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正朴说。
研究人员发现,在石墨烯表面,随着二维冰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的摩擦力却在以-0.5的幂指数逐渐减小,直至小于极低的1皮牛,这一行为与超润滑现象的理论预测相吻合。而在氮化硼表面,二维冰单位面积的摩擦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恒定值,是传统的摩擦行为。这些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结果保持了高度一致。
进一步模拟还表明,对于石墨烯表面上尺寸较大的二维冰岛,其静摩擦系数甚至低于0.01,证实了石墨烯表面二维冰的超润滑特性。
为什么二维冰在石墨烯表面能够表现出如此出色的超润滑特性,而在氮化硼表面却不能呢?通过同时对二维冰的晶格及其所在的衬底晶格进行成像,研究人员发现,石墨烯表面的二维冰展现出两个互成30°夹角的氢键网络取向,且与石墨烯的晶格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匹配关系(非公度)。尽管氮化硼的晶格与石墨烯非常相似,但硼-氮键的极性使得二维冰与氮化硼的晶格呈现很好的公度关系。
如果把二维冰和衬底分别比作拼图块和拼图格,对于非公度的二维冰/石墨烯体系,拼图块就好像被放在了一个完全不匹配的拼图格上,想要移走它非常容易。因此,二维冰在石墨烯表面上是超润滑的。
“这项研究为低维受限水输运中的结构超润滑现象提供了首个确凿的实验证据,揭示了其不同于传统超润滑体系的微观机理。”江颖告诉《中国科学报》,纳米通道中的水流不再是简单的液体流,而是可能形成类冰的超润滑输运,这为我们理解受限体系中水的超快输运提供了新认识。
利用水与石墨烯之间的超润滑特性,未来的海水淡化设备将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水资源利用。当海水通过石墨烯纳米通道时,水分子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而盐分和其他杂质则被留在通道外。这样一来,不仅能耗大大降低,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也大大减少,真正实现了绿色、可持续的海水淡化。
利用石墨烯纳米通道作为过滤介质,可以实现对水中微小颗粒的高效拦截和过滤。由于石墨烯纳米通道的孔径可以被精确控制,因此人们能够精准过滤不同大小的颗粒。
同时,石墨烯表面的超润滑特性使得过滤过程更加顺畅和高效。这种高效的纳米过滤技术将在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纳米流器件如微型涡轮发电机中,利用超润滑纳米通道,可以使水流更加高效地推动涡轮旋转,进而产生电能。这种高效的能量转换方式,在微观尺度上提供了全新的能量捕获方法,有望为微纳系统供电提供新思路。
在能源、水净化、生物医学等领域,这些系统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流体的超润滑操控技术将成为推动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ag真人中国官方 ag真人入口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